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大概在一周前,我在杭州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调研。很巧,接待我的那位高级总监以前就是上海某知名高校的经济学教授。我让她对上海和杭州这两个城市做一番比较时,她说了一句让我脑洞大开的话:“今后上海将是一个宜居城市,成为杭州的后花园。”
 
什么?上海宜居,是杭州的后花园?是不是说反了?她回答的很干脆,没错,上海才是杭州的后花园。你看,我一个上海人,周一到周五在杭州上班,周六到周日才回上海。
 
在描述杭州和上海的关系时,坊间——其实也就是杭州坊间此前经常称自己是上海的后花园,意即杭州风景秀丽,而上海是工商业中心,每到周末,西湖边随处可见来自上海的游客。作为一个在杭州学习和生活了近9年的准杭州人,我对此深有体会。
 
杭州这几年的发展有目共睹,但说上海是杭州的后花园,是不是太自大了?果然,当我在微博和朋友圈里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引来了很多不同意见,甚至还有很多嘲讽。比如ID为 @戈尔巴樵夫 的评论:“梦回南宋?”。而@老衲昨夜再观天象则是说:“杭州最近自信心爆棚啊!一会杭州湾大湾区狂虐上海深圳,一会又上海成了杭州的后花园。话说这自信心到底哪来的呀!”当然,也有人表示认同,比如知名大V@向小田 就表示:“拟同意”。
 
杭州确实在吸引来自上海的人才
 
今年1月底,猎聘网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人才净流入占比排名TOP20的城市中,杭州排名第一。今年3月,全球最大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首次发布“中国职场全球化榜单”。这份榜单,从全球化的人才、工作机会和企业三个维度,对中国各城市的职场全球化程度进行扫描,进而评估其职场全球化现状。具体到中国的职场全球化指数,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和杭州排名前五。但是从海归人才流入的相对量来看,杭州还逆袭北上广深,排名全国第一。
 
为什么杭州能吸引来自国内外——当然也包括上海的人才?阿里巴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首先,阿里巴巴从小到大,在这发展壮大过程中,就吸引了不少来自上海的人才。当年阿里巴巴的CEO卫哲就是来自上海,现任CEO张勇也是来自上海。在我身边的朋友中,至少有十来在杭州和上海之间来回奔走,而绝大部分就是在阿里巴巴工作。
 
其次,阿里巴巴成功的示范效应,带动了杭州的创新创业氛围。阿里的成功上市,让很多人获得了财务自由,他们不再满足于在阿里内部上班,而是想通过创业成就一番像马云和他的十八罗汉的创业故事。最近这几年杭州涌现了不少独角兽公司,而它们都和阿里巴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么就是阿里的前员工,要么就是接受了来自阿里前员工的天使投资,或者就是接受了来自阿里的投资。
 
与杭州相比,近年来上海显然缺乏这样的创富故事,《2016 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上海独角兽企业总估值 722 亿美元,占全国总估值 15%;而杭州独角兽企业总估值 1335 亿美元,占全国总估值 27%。于是,一大堆怀揣创业理想的年轻人,就选择了到杭州创业,就像当年马云说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互联网以及相关从业者是这几年杭州吸引上海劳动力的主要领域。当然,往杭州迁徙的人不止是码农,同时还有金融业和高端制造业。在前段时间,我不只在一个场合听人说起这样一个故事,说2016年彭博数据库的杭州用户数已经超过了上海。这个指标非常有意义,因为它的用户主要是金融业从业者。这到底发生了?最大的一个因素是位于杭州西湖附近的玉皇山基金小镇的崛起,吸引了一大批对冲基金入驻,而这些公司需要更多的金融人才,而上海庞大的金融人才储备,显然是杭州公司挖角的最好对象。
为什么他们还是把家安在上海?
 
事实上,上海向杭州输送劳动力并不是仅从现在开始。从改革开放以后,上海曾经出现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群体,叫“星期天工程师”,他们周一周五在上海原来的工厂工作,但是周六周日到上海周边的很多乡镇企业里上班,帮助这些工厂解决一些技术难题,而杭州就是其中的目的地之一。正是因为这些星期天工程师的存在,使得江浙两地的乡镇企业和私营经济能够迅速崛起。
 
不过,那个时候的星期天工程师也只是在周末时候到江浙两地上班,还很少有人能够放弃在上海的铁饭碗投身到这些企业中去,要么是江浙这些处于草创阶段的企业无法支付比上海更有吸引力的薪酬,那么就是杭州这座城市还不够吸引人。上海人才真正成规模的流向杭州,还是本世纪以来的事,尤其是阿里巴巴崛起以后的事。到目前为止,阿里系的不少高管都是来自上海,前阿里巴巴CEO卫哲、现任CEO张勇、蚂蚁金服CEO井贤栋、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更不要说还有很多中层岗位的员工。
 
不过,我观察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便这么多人把工作地从上海转到杭州,但是他们却还是把家安在上海。为什么不把家也搬到杭州,这样就可以和家人团聚?我问过很多人,大致来说是以下几个因素让他们作了两地分居的决定。
 
首先,子女教育影响了很多家庭的选择。与国内绝大部分地区相比,杭州的基础教育也算领先,但是与上海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根据2015年OECD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显示,由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代表的中国大陆排名世界第十,要知道在2009和2012年的测试,由上海代表的中国则是名列第一。
 
同样,上海基础教育的多元性也远胜杭州。仅以国际学校为例,据《2016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上海以88所国际学校的数量排名第一,而浙江和江苏两个省加起来才70所。同时,上海的国际学校中有不乏举世闻名的名校,如大名鼎鼎的哈罗公学和惠灵顿国际学校。
其次,上海比杭州更适合生活。作为国内最大的城市,上海不仅是经济体量比杭州大,更是有着比杭州丰富多彩的生活。风景名胜杭州自然占优,但一个城市的生活适宜程度不仅只有自然风光,同时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腰间。在购物、美食、文化展览、演出、娱乐、设计和综合交通等方面,上海完胜杭州。
 
不说文化市场,即便是日常的购物选择,上海也是远超杭州。尽管互联网的兴起拉平了一般商品进入家庭的门槛,但并不是每种商品都能上网购买,而且很多商品必须通过线下遴选,而这方面,上海无论是在种类还是数量上,都比杭州要多。
 
而上海作为国内人口最多的城市,就是一个各种商业形态的天然实验场所。上海拥有国内最为便利和发达的24小时便利店,甚至是阿里旗下的盒马鲜生,它的第一家店也是于2016年首先开在上海的金桥国际购物广场,而等到杭州开第一家店的时候,已经是一年后的9月28日。
 
再次,上海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尽管现在很多行业杭州发展迅猛,甚至超过了上海,但是从总体而言,上海在就业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超过杭州。于是我们就会发现,尽管有人在阿里系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其配偶却不愿意迁到杭州,因为杭州所能提供与其相匹配的岗位并不是很多。也正是因为此,我们就能够见到很多沪杭两地的周末夫妻。
 
最后,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一些非市场因素在发挥作用。很多人之所以选择在杭州上班而把家安在上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户籍制度导致的区域分割。众所周知,上海是国内最难拿的城市户籍之一,而拥有上海户籍某种程度上就拥有了一些其他省市没有的优势——当然也包括杭州,比如说上海的高考升学率在国内可能是最高的,很多家庭为了子女能顺利升入理想的高校,也会让其在上海接受教育,而不是迁到杭州。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上海作为杭州的后花园,并不是因为杭州的竞争力比上海强,相反,是上海软实力的体现。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有人是从杭州到上海就业,而且能够在上海落户,那么他十有八九就会结束沪杭两地分居的局面。为什么家人愿意到上海来?原因还是如上所说的几点,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上海这座城市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杭州所无法比拟。
后花园的隐忧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Nathan Schif以《城市与产品多样性:以餐馆为例》(Cities and Product Variety: Evidence from Restaurants)获得了城市土地学会(Urban Land Institute,简称ULI)2016年度学术奖。这篇论文的视角很独特,以餐馆为例对美国城市餐饮品种进行了测量,认为城市结构通过空间集聚需求直接增加产品品种。他发现,人口的地域集中导致了更多的烹饪,而且有特定烹饪的可能性在人口和人口密度上都在增加,最稀有的烹饪只有在最大、最密集的城市才有。
 
事实上,一个城市人口的集聚不只是带来了餐饮的多样性,其他各行各业也是如此。杭州的公司为什么要从上海挖角?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上海作为国内人口最多的城市,其人才的密度和广度在国内也是首屈一指,就像Nathan Schif教授在那篇论文中提到的,“最稀有的烹饪只有在最大、最密集的城市才有”。餐饮业如此,金融业、互联网同样也是这个理道理。上海作为国内最大的城市,其人才储备是国内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也正是如此,当一个城市人才供不应求时,上海往往会成为这些公司的挖角对象。
 
这几年来,杭州作为国内“准一线”城市,它的经济活力已经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不仅是诞生了很多公司独角兽公司,更是获得了一大批在上海、北京从业者的青睐,他们纷纷用脚投票来到杭州上班。但有趣的是,尽管有很多人的工作地发生了变化,但是却不愿意举家迁徙至此。我们承认,那些影响家庭迁徙的因素中有好些是非市场因素在发挥作用,比如高考升学率等,但是最重要的因素可能还是市场因素:由于庞大的城市体量,其在文化娱乐甚至商业等方面的多样性与上海相比还是有差距。
 
尽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但是如果一个城市的劳动力持续出现“逆差”,这对城市而言并非是一个好消息,而这种现象已经在上海身上显现。
 
《上海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5年末,上海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27万人,比2014年的2425.68万人减少了10.41万,其中非户籍人口从2014年的996.42万减到了2015年的981.65万,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尽管2016年的常住人口数比2015年有所增加,达到了2419.70万,但是与2014年相比,还是少了5.98万。
 
同时还必须注意到的一个现象是,尽管总人口在下降,但是户籍人口的总量却在增加,从2014年的1429.26万增加到了2016年底的1439.50万。这说明了什么?一个最简单的答案就是上海对那些非户籍人口的魅力在减少。
当然,也有人把这种人口减少称之为是“严控特大城市人口”的结果,但需要指出的是,同为特大城市的北京、广州和深圳,却并未出现这种人口减少现象。以北京为例,尽管近年来全力严控人口总量,但是2016年全市常住人口为2172.9万人,比2014年的2151.6万常住人口增加了超过20万。换句话说,这种人口减少不只是严格控制特大城市的结果,相反,可能是上海城市竞争力下降的体现。如果再在这个背景下看杭州和上海就业之间的此消彼长,那么就会对上海的未来产生一些隐忧。
 
当然,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杭州都无法撼动上海在过去几十年积累的优势地位,那些在杭州上班的上海人还是会把家安在上海,上海继续会成为这些家庭的所在地。但是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那么这个城市几十年积累的“气场”就会慢慢消散,说不准哪一天突然会发生这样一种现象:不只是把职场搬离上海,同时连带着把家也搬了。
 
说不准哪一天,上海该为人口持续减少而发愁,毕竟从历史上看,很少有城市是在人口减少的过程中实现从优秀到卓越。
 
本文首发腾讯大家
 
话题:



0

推荐

傅蔚冈

傅蔚冈

212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