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文首发于百家号,原文题为《静默两个月之后,上海的非必要生活终于回来了》。

 

5月31日下午四点,在解封前夕的上海,李哥、琛哥和我在锦延路的张家浜河畔星巴克门外相聚,李哥带了两瓶沃伦丁黑啤和一袋连城红衣花生。

之所以自带酒水和小菜,是因为这一带的餐饮门店都未开始堂食,甚至绝大多数门店都还没营业。毕竟解封时间从6月1日开始,不,按照官方的说,上海从未封禁,也就不存在解封。严格来说,这是复工复产。
 

这是一场迟来的“非必要约会”。

 

3月16日,我们几个就在微信群里有一场樱花之约,在樱花盛开的3月份,在樱花路的街心小公园,来瓶小酒共赏樱花谈风月谈理想谈人生。

 

那时上海还未全城静默。我看了看上海卫健委的统计数据:“3月15日,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97例。新增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0例,新增境外输入性无症状感染者1例。治愈出院33例,解除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13例”。

 

尽管阳性病例数增长已经持续了十来天,甚至这样的数字在很多人看来已经很是触目惊心,但是上海市民却并不担忧,也从未考虑过会“封城”。确实,在过去两年多时间,上海作为国内精准防控的典范,尽量减少防控对生活的影响。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确信,我们几个说,我们来一场樱花之约。

 

其实,樱花之约最早始于2019年的某个时候,因为东航开通了上海和日本的诸多航班,我们一群人就突发奇想,能不能今后每年的4、5月份都到日本看樱花?

 

说干就干,我们订了2020年4月29日至5月2日到鹿儿岛的机票。争取一年一个城市,从九州开始到北海道,看完日本四个岛屿的樱花……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因为2020年的新冠疫情,鹿儿岛的行程被取消,樱花之约也就无从谈起。2021年照样无法境外游,而且在这一年还形成了“非必要不出境”的规矩:2021年8月4日,国家移民管理局举行新闻发布,宣布“对非必要、非紧急处置事由暂不签发普通护照等出入境证件”。

 

日本一时半会是去不了了,甚至在可见的将来都去不了。那我们就看国内的樱花吧?事实上,这几年国内也形成了赏樱风潮,甚至还有专门的赏樱地图。

 

2022年,南京林业大学樱花研究中心牵头组织了《中国樱前线2022》,该报告预测樱花花势及“国内樱花赏花带”图表。

《中国樱前线2022》

 

《中国樱前线2022》显示,“樱花花期变化特征与气温的变化密切相关,像去年云南大理的樱花开得最早,2021年12月1日进入最佳观赏期;而开得最晚的要属哈尔滨,预计将于4月23日进入最佳观赏期,可以开到5月份。”我第一次知道,中国樱花的时间跨度居然可以达到6个月,也是让我对960万平方公里、南北约5500公里的幅员辽阔有了更为感性的认识。
 

但是随着奥秘克戎的到来,国内各大城市的疫情防控也在逐渐收紧,而上海日渐增多的患者也让我们未雨绸缪:到其他城市看樱花估计也不可行了,要不咱就近在樱花路上赏樱?一言为定,我们花木镇的几个好友在微信群里约好了,我看了看时间是3月16日。

 

那时候我还信誓旦旦:“我至少在接下来的21天都可以。”为什么我如此自信?原因是我所在的办公室被征用为隔离酒店,时间至少持续21天。在接下来的21天我都是居家办公,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参与樱花路聚会。
 

后来的事情超出了我们几个的想象,也远超所有上海人、甚至全世界的想象。
 

3月19日,我所在的小区开始隔离,刚开始是说2天,但后来就是无休止的2+2+2……再后来就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了,全城按下暂停键。我没法走出小区,那几个朋友自然也不能例外。

 

接下来樱花盛开的日子,我们都是在小区里的樱花树下做核酸,看樱花盛开看落英缤纷。至于樱花路之约,早就成了不切实际的奢望,很多时候是我们在群里发几张樱花照片了事。而且,在这非常时期,约会成了一种“非必要”的活动,除了吃喝拉撒睡和外出就医求药等极少数活动外,其他的任何事都是不必要且不被允许。

 

再后来。随着阳性病例逐渐回落,复工复产复商又成了自上而下压倒一切的重任。尽管官方宣布的时间点从6月1日开始,但是在5月31日这一天,我们几个所在的小区出门好像都不需要出门证,直接出门即可。

呷着啤酒,吃着花生米,看着张家浜河里的游艇,再看看锦延路上川流不息的人群,这一切恍如隔世。我忍不住说了句:“我们的非必要生活回来了。”

 

是的,从生存角度而言,看樱花是非必要的,喝啤酒也是非必要的,甚至喝酒还是一种有害的要予以禁止的行为。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要做这些“非必要”的活动?原因就是我们是人,除了吃喝拉撒睡外,还有精神层面的追求:聚会之所以需要,是因为可以分享信息和感情;酒精之所以会成为很多人的爱好,是因为微醺不仅有器官满足还有精神愉悦;樱花之所以需要,是因为它能给我们超越肉体意义的思考。

 

而我们今天所处的锦延路附近,是浦东的文化中心,聚集着各种各样的非必要活动场所: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等一系列非必要活动场所。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是非必要的活动,恰恰构成了今天我们人类生活的本质:人类文明就是由这些非必要活动所积累而成。

 

上海之所以受我们喜欢,就是有着比其他城市更多的非必要活动和建筑,如果没有这些非必要生活,那就泯然众人矣。我们仨——李哥、琛哥和我,分别来自四川、江西和浙江,我们来到上海并非仅仅是为了讨一口饭吃,更是因为这里的各种非必要生活,而这些非必要生活构成了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区别。

 

也正是如此,当我在微博上发出“非必要才是生活的本质”的感慨时,引发了好多人的赞同,一位名为 @Hihoqianmu 的网友说:
 

正是为了那些“非必要”,人们才努力工作,“非必要”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啊!

 

话题:



0

推荐

傅蔚冈

傅蔚冈

212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