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列车在哈特菲尔德(Hatfield)发生碰撞,造成几十人受伤,数人死亡。这场碰撞之后,铁路对许多人来说一下子变得“不安全”起来,英国至少三分之一的旅行者转而使用高速公路。据统计,在该事故发生后的头30天,由于公路交通的剧增造成了5起额外的事故,差不多相当于过去30年铁路事故所造成的死亡事故。
 
“在哈特菲尔德撞车事件后的一段时间内,人们通过行为传递出了大量信息,展示了我们自己在面对风险时是如何反应的。它表明,一个引人瞩目的事例能够极大地影响我们的所作所为,即使这个事例不能揭示出任何统计真实:显著的、鲜活的实例会使人们对微小的风险作出过度的反应。”这是哈佛大学法学院凯斯·R·孙斯坦教授在《风险与理性》一书中对英国哈特菲尔德火车事故的一个评述,因为怕火车不安全,转而使用风险更高的高速公路,最后导致了更多的事故。
 
之所以想到这个故事,是因为温州乐清滴滴顺风车事件。因为一名女性乘客遭遇车主杀害。在事发之后,浙江省交通运输管理局停止了顺风车在浙江省内的运营,而滴滴也紧接着宣布从27日凌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下架顺风车业务。
 
下架顺风车的举动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比如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的李楠教授在上观新闻《为什么应该取缔滴滴“顺风车”》一文中指出:
 
‘滴滴’的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个责任不仅在于监管的漏洞和对投诉的不作为,更在于错误地设计了“顺风车”这个畸形的产品。”在李楠教授看来,因为传统的顺风车只是仅限于熟人之间,出租车通过机制设计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但是顺风车叫车平台“不但没有解决它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甚至还放大了其信息不对称性,从而极大降低了‘顺丰车’司机和乘客的犯错/犯罪成本,使得‘顺风车’成为了滋生‘道德危机’的沃土。”
 
姑且不论滴滴要承担何种责任,但是李楠教授在说顺风车成为了滋生‘道德危机’的时候,恰恰犯了孙斯坦所批评的那个错误:“一个引人瞩目的事例能够极大地影响我们的所作所为,即使这个事例不能揭示出任何统计真实:显著的、鲜活的实例会使人们对微小的风险作出过度的反应”。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数据显示顺风车比出租车更加危险,尽管很多人在媒体上找到了与滴滴顺风车相关的很多刑事案件,但是与此同时,你也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很多出租车相关的杀人案件,就在两年前的上海,还发生了一位出租车司机杀害孕妇,一年前的青岛也发生了一位出租车司机杀害一对母子乘客的恶性事件。
 
非常有意思的是,这类观点非常有代表,以至于交通部和公安部在9月10日发出通知,要求在整改完成前,滴滴等平台无限期停止顺风车服务。
 
 
其实,从滴滴顺风车的机制设计角度而言,它也比出租汽车更为安全。
 
出租车自诞生之日起,其安全性就受公众和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原因就在于搭乘出租汽车时,整个运行都是在一个移动的封闭的空间之中,这是一个天然的适合作案的场所:出租车司机或者是乘客经常会见财(色)起意,发生包括凶杀、抢劫或者强奸等恶性案件。也正是因为出租车行业的这个特点,国内绝大多数城市都要求出租车安装隔离护栏,确保出租车司机的安全。同时,由于出租车的行驶路线不固定,而且出租车司机和乘客又不相认识,因此这种随机性的案件破案率比较低。
 
为什么网约车会比出租车安全?原因在于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武装起来的网约车使得原本封闭的空间变成一个可记录、行程可追溯的准公共空间,司机和乘客的行为都受到约束,从而大幅度降低了风险。
 
首先,每次行程在平台中都有记录,同时乘客可以时时和家人或者朋友分享行程,一键报警等设置能对潜在的加害人产生威慑,从而提升出行安全。
 
其次,平台拥有身份验证系统,让司机和乘客从陌生关系变得“熟悉”,因此他们会克制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了安全。
 
尽管李楠教授说出租车通过牌照制度降低了乘客和司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但事实上这个贡献乏善可陈。尽管乘客可以通过车牌和出租车从业资格证获得司机的有关信息,司机却无法知悉乘客的信息,而乘客同样无法辨别克隆车问题。至少在美国,出租车司机被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署视为是最不安全的十个职业之一。《华盛顿邮报》在2015年1月28日的一则报道更是将出租车司机视为是最不安全的职业,“从1993年到2002年,每10万名出租车司机平均每年有23.7名出租车司机丧生。“
 
 
那中国的情况如何呢?非常遗憾的是,中国媒体并没有相关的数据和报道。不过8月30日微信公号“里昂律商评论”发表了一篇题为“传统巡游出租车安全现状分析——以刑事案件发生率为视角”的文章,该文章以出租车为关键词搜索,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以2017年1月1日至 2018年8月26日为时间区间,排除了乘客侵害司机的案件,保留了司机侵害乘客被定罪的案例以及双方互殴且均被定罪的案件,最后检索到了183起巡游出租车业务中司机侵害乘客(包含双方互殴,同时被判定罪的情形)的刑事犯罪判决,其中故意杀人案件4起,故意伤害案件155起,抢劫案件11起,强奸案件13起。
 
 
那为什么我们很少见到有关出租车司机犯罪的报道?从传播的角度说,是因为公众对发生在出租车上的恶性事件已经习惯了,很少会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而网约车或者说滴滴因为安全,所以就会成为新闻甚至头条,就像发生在哈特菲尔德的列车相撞事件,成了媒体的头条,但事实上列车比汽车安全程度要更高。
 
 
李楠教授不仅对出租车和网约车的安全状况不了解,更为错误的是,她对顺风车这一形态存在误解,认为这必须取缔。必须指出的是,顺风车是自汽车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的现象,维基百科甚至还有这样一个专门的词条。在“顺风车”词条有以下叙述:
 
顺风车是历史上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因此全球很少有地方以法律作出限制。然而,少数国家的法律限制在某些特定地点截顺风车。在美国一些地方政府的法律禁止顺风车,而安全问题是其重要考虑。1946年新泽西州逮捕和监禁一名坐顺风车的人导致美国公民自由联盟作出干预。在加拿大,一些公路限制顺风车,特别是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安大略省400系列高速公路。在欧洲所有国家顺风车都是合法的,一些地方甚至鼓励此行为,但在如高速公路等行人禁止进入的地方是非法的。
 
在滴滴上线顺风车业务之前,顺风车业务就已经在中国广泛存在,事实上,作为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民事主体,车主和乘客毫无疑问有拼车的权利。如果是一位资深网民,一定会记得很多城市的生活论坛都有拼车的频道,即便到现在,“拼车”频道还是在很多网站上存在。那个时代拼车的主流做法是用户在BBS上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然后线下电话联系支付。当然,论坛的匹配鲜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客户端来的高效,更有意思的是,即便现在滴滴顺风车如此普及,类似通过BBS来解决拼车的还大有人在,如果不相信可以看看各大城市的生活论坛和58同城旗下的全国拼车网,每天都有很多人在发布拼车信息,更不要说为数众多的微信群和QQ群里的拼车。
 
为什么顺风车会有这么大的市场?第一是因为价格便宜,它比出租车便宜,使得很多工薪阶层都能承担。第二是因为方便,比公关交通方便。有朋友如此形容他所在区域的交通专科“我们那个地方坐顺风车的太多了,感觉没了顺风车房价都要跌一点。”原来从他那里到虹桥交通枢纽只要20分钟,但是地铁要1个小时。在这种情况下,基于陌生人之间的顺风车市场自然也就发展起来了。
 
事实上,在滴滴顺风车之前已经有位数众多的拼车App,如果以“顺风车”为关键词在App Store搜索,能找到十来个关于顺风车的App。我下载了这些App,仔细观察之后发现,所有App都没有路线分享功能,也没有一键求助功能,有的只是简单的需求匹配。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当滴滴下架顺风车业务,那些无法被满足的需求只能到转移到更不安全的App上了。
 
更为重要的是,当媒体密集报道滴滴顺风车事件后,很多公司不敢进入这个行业。即将在香港IPO的美团在其最新招股书中称,公司正在评估网约车可能给平台带来的协同价值,基于目前的市场情况,“预期不会进一步拓展此项目”。
 
据财新报道,美团点评曾在2017年12月28日,在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等7个城市同时上线美团点评打车入口,截至目前,真正落地服务的只有上海、南京两地。据财新记者了解,美团点评此前已获得杭州、成都网约车牌照,却迟迟未落地业务,短时间内也将不再有大动作。
 
而早在8月28日,高德下架了顺风车,嘀嗒也关闭了夜间服务,这次居然连美团都不敢再新铺业务了。
 
 
对于滴滴而言,它当然有下架顺风车的权利。而且从这起事件来看,它的客服和用户投诉机制确实存在瑕疵。但是即便如此,滴滴顺风车可能还是到目前为止同类型产品之间最安全的,毫不亚于出租车。
 
滴滴顺风车可以取消,甚至滴滴公司也可以被关闭,但是那些无法被公共交通和出租车满足的庞大出行需求却不可能被消灭。如何满足这些需求,让用户更快更安全到达目的地,显然不是“取缔”两个字就能解决。否则,我们就陷入了孙斯坦教授所说的误区:“一个引人瞩目的事例能够极大地影响我们的所作所为,即使这个事例不能揭示出任何统计真实:显著的、鲜活的实例会使人们对微小的风险作出过度的反应。”
 
本文首发于界面新闻
 
话题:



0

推荐

傅蔚冈

傅蔚冈

212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