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清明节到了,但是冰箱里还塞着一些年前买的年货。
 
严格来说,这并不是我买的年货,而是我岳父从台州带来的。因为“就地过年”的政策,岳父岳母来上海过年,和往常一样,他们带了很多特产,由黄鱼、红虾和墨鱼等组成的海鲜塞满了冰箱里的冷冻部分,同时还带来了豆面——就是台州馆子里那道“沙蒜豆面”的豆面。不用说,按照我们的战斗力,要清空冷冻柜里的这些海鲜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多月,而那些豆面则至少要半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每次岳父要动身到上海之前,我都要千叮咛万嘱咐:千万别带东西,家里的冰箱放不下。但岳父每次总是口头答应,但却从来不作改正,理由就是:台州的海鲜比上海的鲜——“鲜”是台州人评价海鲜的最高标准。
 
其实,现在发达的物流已经能够让上海的海鲜和台州的海鲜保持着几乎相同的新鲜度,在种类上也不亚于台州。为了让岳父放心,我特意陪着他逛了逛我家门口的菜市场。他看了看菜市场里的那些海鲜摊位,对海鲜的新鲜程度没有表示疑意,但是找到了一个理由:价格太贵了。
 
当我在微博上说出这段经历后,好多人发表评论表示同意。原来不只有像我岳父这样每次要自带海鲜的,好多人居然连一些在市场上常见的物品都是来自遥远的家乡,就像@五花王II 说的:“嗐,我家的土豆红薯和粉条都是山西亲戚寄来的。”更神奇的是@有限青年 说的一段经历:“害,我72岁的姑姑从郑州坐飞机到南京,带的很多东西里有一些粉条,又把这些粉条带到了海南,春节陪她过年,让我把粉条带一些回南京,说是红薯做的粉条,好吃。”
 
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对本地的特产有一种执念,甚至近于蜜汁自信?到底是哪些人持有这种看法?从我微博的反馈来看,持有这种念头并付诸实践的大都是“我爸妈”、“我爷爷”、“我姑姑”等长辈,至少在“我”这一代,很多人已经不相信这种说法了。那么,为什么“我”和我的“长辈”之间存在着这么大的差别?只是单纯的年龄因素,还是有其他原因?
 
年龄当然有关系。从我微博关注者的年龄分布来看,超过70%的关注者年龄分布在18-40岁之间,那么他们的父辈大都在50岁以上。换句话说,50岁以上的人更相信家乡中存在着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特产,而这个念头在更年轻的人群中可能就很少相信了。
 
为什么更为年轻的人更难相信?从评论者的反应来看,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这一辈人大都是在一二线城市工作和生活,而“我们”的父母则是居住在县城或者农村,不同的生活环境可能是导致观念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一二线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能够接触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商品,只有特别有竞争力的产品才有可能进入市场面对消费者的挑选,因此在城市消费者的评价会更加中立;而居住在中小城市或者乡下的父母一辈,他们这辈子接触或者食用的农产品大多是来自本乡本土,所能比较的对象极为有限,因此一旦某个产品在当地受欢迎,就会让他们形成一种错觉:这是世界上最好的产品。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农副产品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尽管现代社会的物流已经非常发达,理论上我们坐在家中就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产品,但是因为生鲜产品的物流成本很高,一般家庭没法承担高昂的成本来享用其他地区生产的农副产品,因此农副产品在绝大多数地区就是一个“地方性市场”,只有在收入较高的一二线城市才能聚集来自全国甚至全球的农副产品。同时,当地居民的饮食偏好就是根据当地产出而形成,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对就会自然而然的认为日常食用的产品就是最好的。网友@qingchengguo 一语道破天机:“全国各地都会觉得自己家乡的点心好吃,同时还要贬低别人那里的。”
 
或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的父母一辈之所以执着的认为家乡的农产品最好,一是因为受制于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他们所能见到的产品比较少,而非是产品真的有多好;二是因为偏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像很多地方都会吃辣,但是四川、湖南和贵州的辣各有各的滋味。也正是如此,同样是家乡产品,父老乡亲绝不会想当然的认为自己家乡生产的工业品是全世界最好,更不会轻易将其作为礼物来馈赠亲友。
 
不过随着物流的发达,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动摇了家乡产的就是最好的念头,@力气小厨2021 在微博上说了这么一个故事,“吃着土火锅烫着粉条,老父亲依例和家人说本地粉条如何好,而且一定要某县某乡的最好,又说到别的一些土产。老母亲来一句:‘你哪来那么好运气,啥子都是身边的最好。这些东西全国哪里都有,比我们这里好的多的是。’”
 
当然,父母亲之所以给你带家乡的各种土特产,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就是觉得这是表达爱意的最好方式,父母年纪大了,很多方面帮不上子女,只能在土特产这里给子女一点儿时的回忆,“哪里是豆面,是满满的爱”。如果子女拒绝这些东西,某种程度上就是拒绝爱,就像有位网友在评论区里说的,“家乡爱吃的卤菜摊,直接加了店主女儿的微信,想吃就下单,店主真空了发顺丰。感觉我妈有点失落。”
 
是的,随着用户收入的提高和发达物流,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比我们这里好的多的是”。等到我们的子女长大成人时,估计已经不需要携带一大箱豆面去探望亲友了,更不需要在清明节的时候还为这么一堆“年货”而发愁。但永远不会变的是,父母对子女的那份爱。
话题:



0

推荐

傅蔚冈

傅蔚冈

212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