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年前的杭州大奔出逃
熟悉杭州出租车市场的朋友,一定不会忘记在2006年的发生的“大奔出逃事件”,用媒体报道的话来说就是:7辆“奔的”齐刷刷驶出杭州收费站,消失在夜色中。一路狂奔,直达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
为什么“大奔”要从杭州逃向河南?这要从2004年8月杭州市投放100俩豪华出租车经营权说起。杭州为了提升城市品位,增加消费者的多种选择,不仅将全市的出租车从桑塔纳和夏利换成帕萨特等B级车,同时还投放了100辆豪华出租车,而奔驰E200就是其中之一——在2004年该车价格超过50万。但事与愿违的是,市场并不领情,豪华车的生意并不好,有媒体如是报道了司机的抱怨:
“哪里有赚?连保本都很难。这车贵啊,光租金一天就要400元,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费用,每天要450元才够本。现在生意难做,清淡的时候,一天就跑个两三百,每个月就指望着有一单去上海,来回有个千把块钱!”提起“奔的”的生意,江师傅连连叹气。”
2005年9月19日的《北京青年报》是这样报道的:100辆奔驰出租车近6成躺在车库“睡觉”,只有40多辆上路奔驰;在路上的“奔的”也是惨淡经营,一片喊亏声。这是杭州自今年春节“奔的”轰轰烈烈推出以来的现状。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因为市场不领情,大奔退出了出租车市场,而杭州市政府再也没有投放豪华车的指标,各大出租车公司也没有推出豪华型的巡游出租车。
二、高品质就是高价格?
今天之所以旧事重提,是因为最近各地的网约车新政。根据各大城市公布的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大都对网约车的车型作了规定,以北京为例,要求“5座三厢小客车排气量不小于2.0L或1.8T、车辆轴距不小于2700毫米;新能源车轴距不小于2650毫米;7座乘用车排气量不小于2.0L、轴距不小于3000毫米、车长大于5100毫米。”
这意味着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网约车都将被排除出这个市场,直接推升成本增加:有人计算的结果是,从卡罗拉、朗逸、英朗等A级车变为该标准的车,每月的油费、折旧、维修保养等成本会增加2.1倍。而成本的增加将会直接提高网约车的价格,也正是如此,大家都担心网约车新规会导致价格升高。
不过,就有专家不担心这个问题,比如有一位名为徐康明的专家指出,北京市规定网约车的排量、轴距等要求,一个原因就是服从这种差异化发展,满足这些对高品质出行有需求的人群。他还表示,过去这些人群因为没有其他的出行选择,只能依赖巡游出租车的供给,这同时也占用了巡游出租车的运能。因此,通过制定政策把巡游出租车和网约车提供的服务区别开,实现差异化的服务供给,既能让这些对价格不那么敏感的人有更高品质的出行选择,也能把更多的低价出租车的动能返回给普通老百姓。
其实他的观点总结为一句话就是,网约车不是给普通老百姓准备的,而是给那些“北京的高收入人群和一些来北京的公务人员,他们需要高品质的出行需求。”
三、技术进步和管理革新会让高品质更便宜
假设徐的说法是对的,即网约车是满足“高品质的出行需求“。从过去两年的经验来看,这样的高品质出行,不仅仅只有高收入人群能享受,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获得了这种服务。如果说以前老百姓能够获得这种高品质出行,为什么新政以后就不行?
再说了,所谓的“高品质出行”,就只有把车辆的价格高上去才是高品质?显然不是,很多经济性车辆也可以高品质,只要是车内清洁、干净整洁、服务到位、价格公道,谁说这样的出行就不是高品质?事实上,不只是高收入人群有高品质出行的需要,所有的收入人群都有高品质出行需要。
此前有朋友在网上这么形容北京的出租汽车邋遢和不卫生,说“上了北京的出租车,就好像钻进了司机的被窝里。”很显然,这样的出行环境并不是谁都希望。而网约车硬是把一辆辆私家车变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出行方式,从而一改北京“打车难”“服务差”的状态。以我为例,自从有了网约车之后,再也不怕被北京的士司机拒载了。难道网约车新政之后,政府非要把我赶回到那个“脏乱差”的出租车中?
干净、整洁、安全的高品质出行并不是只有“排气量不小于2.0L或1.8T、车辆轴距不小于2700毫米”的汽车才能实现,别克英朗、丰田卡罗拉和本田思域等经济车型也能达到。相反,如果没有好的服务体系,即便是最贵的车辆,所提供的服务也是劣质的。而网约车,通过平台的服务监控体系,就能够把经济型车辆也变为“高品质出行”,而不是像很多专家拍脑袋认为只有价格高的才是高品质。
是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网约车要“按照高品质服务、差异化经营的原则”,但谁都知道,“高品质服务、差异化经营”就等同于“高价格”,其实“网约”和“巡游”就是“差异化经营”,而不是在于车辆的价格。凡是在市场里摸爬滚打过的大都知道,很多高品质服务的价格往往便宜。同样一件物品,往往大卖场里要比家门口的杂货店卖的便宜,毋庸置疑的是,大卖场的购物环境远胜于路边店。为什么品质更好的服务价格却会便宜?原因就是大卖场营造更好的购物环境吸引更多的顾客购买,大量的销售量导致了规模效应能让价格更加便宜,从而形成了一个正循环,能让更多的市民受益。
事实上,如果一件服务或者产品是代表技术进步或者服务升级,那么必定会带来价格的便宜。大卖场替代零售小店,是因为它的价格便宜;福特T型车之所以能够胜出,就是因为生产组织形式变革带来的成本下降;移动电话之所以能够进入千家万户,就是因为技术进步带来的价格下降……事实上,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必然是价格下降,而不是相反。否则,这样的技术进步就不能大规模的投入商业运营。商业史上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最为典型的就是当年的协和超音速飞机,尽管它的速度更快,服务更好,但是成本过于昂贵,因此不得不退出市场。
四、由市场来判断需要提供什么服务
当然,网约车市场也需要“排气量大于2.0L或1.8T、车辆轴距不小于2700毫米”的汽车,但是这样的车型应该是源于企业和个人的自主决定,企业和个人自然会根据市场的需求来选择什么演的车型。事实上,目前的网约车市场就有很多豪华车供消费者选择。
但由政府来规定车型就是一种错位,理论上只要是在中国境内合法生产和销售的汽车,都可以成为网约车,而不管是宝骏还是宝马。甚至,各地对网约车的车辆资质进行规定有涉嫌“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嫌疑。《反垄断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或者变相限定单位或者个人经营、购买、使用其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很显然,征求意见稿的这些规定是限定了企业和个人的选择权,实属滥用行政权力。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地方政府规定大排量的车型实际上又自相矛盾。比如《上海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若干规定(草案)》第三条指出,“本市网约车发展应当坚持依法管理、绿色环保、安全运营、公平竞争、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原则。但是“轴距达到或超过2700毫米以上”就是比“轴距低于2700毫米”更加绿色“绿色环保”?
五、政府不要干预
十二年前杭州市运管部门无视市场规律而投放了100辆豪华出租车遭市场淘汰,出租车司机的损失最终由公司埋单。但当时杭州只有100辆豪华出租车,这样的规模政府和相关公司都能承受,而现在网约车的型号则是涉及几万甚至几十万辆,如果定位失败,损失该由谁来承担?甚至会因此埋下不稳定因素,当年杭州大奔出逃事件就是前车之鉴。
既然网约车是市场化行为,不妨由个人和公司自行选择车型,政府无需事无巨细再行规定,万一因此而导致的运营亏损,也是经营者自付,撒不得怨气到政府。
本文首发于财经网。
0
推荐